又是一批新教师的加盟,为了能够让他们早日站稳讲台、站好讲台,真心育人、育好真人,学校采取了多种形式,实施“传帮带”,其中,安排中老年优秀教师上示范课、展示课,就是非常得力的措施。
今天上午第四节课,李丹老师上了一节示范课。这是八年级的思想品德课,课题为《何必做“刺猬”》,学习目标是让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们正确认识“逆反心理”,继而走出“逆反”,在生活中探求并实践走出“逆反”的方法。鉴于学校的办学条件,在示范之前,几位教师已经达成了共识:不用多媒体,不“秀”课,示范课就是“常态课”,这样才是真正的“传帮带”。
上课铃响过,在学校的阶梯教室中,教研组长安排好学生座位后,示范课开始了。
“同学们,今天我们从教室来到这个更大的教室,后面还有老师们的注视,紧张吗?”李老师问道。
“不紧张!”全班同学异口同声。
“说假话吧,今天老师也紧张,不信你看老师的脸,表情都僵硬了,确实,老师为了这节课做了精心打扮,一星期前就洗了头。”又是闲聊。
孩子们没有反应,几秒钟后,畅快的笑声在阶梯教室中响起。
老师和学生的紧张感没了,课在稳步推进。教师驾轻就熟、循循善诱;学生表现积极,出色发挥。本以为这节课会非常圆满,但其中一个环节,却让李老师很“晕”。
师生共同讨论“逆反心理的危害”时,李老师别出心裁,设计了一个问题:“如果和家长逆反,家长的感受如何?”并在征求孩子们的意见后,拨打了他们家长的电话。可谁也没想到的是,两个家长电话都打通了,竟没有一个人接。最后,李老师只得匆匆做罢,进入下一个环节。
示范课结束了,想必李老师反思时,定然为这个环节的匆匆处理而懊悔:为什么不及早联系家长呢,及早联系家长肯定会接,但那样说的话是实话吗?课程资源是多方面的,今天为何不能有效利用呢?
李老师的反思和尴尬,其实都是我们教师经常遇到的。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学生、家长、社会都是课程的资源,都应该充分利用,可现实和理论的差距咋就那么大呢?
教学如此,班级管理亦然。
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后,拿起班级成绩单,发现了一个问题、一个大问题,小风同学的考试成绩比较不理想,于是开始回忆,开始了解情况,欲找到其中的原因。
综合各种现象,一个疑问产生了:难道他现在又“被留守”?于是,拨通了家长的电话。果不其然,在上次我的强烈要求下,小风母亲从打工的外地返回,两个月后,又去挣钱了。电话中还言之凿凿:不挣钱,孩子们吃什么、穿什么?
还能说什么呢?
李丹老师课堂操作中的“晕”,我班级管理中的无奈,都在呼吁:家长们,愿你们真正成为教学的资源,教育的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