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走进孩子内心、消除代沟是多数家长的迫切愿望。可是事实上急切的心情和良好的愿望并不能帮助他们跨越代沟,他们总也走不进孩子的心里。有的家长甚至眼望着自己的孩子,心里问:这还是我的孩子吗?
这样做,您就可以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
首先家长要多了解孩子,多理解孩子,多宽容孩子。了解孩子有哪些需要?
要想解除孩子的心理防御机制,找到与孩子沟通的共同语言,实现有效的亲子沟通,父母一定要了解孩子的需要。
一般来说,孩子除了生理方面的需要外,心理方面还有很多需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心理方面的需要,越来越成为亲子关系的重点。如果孩子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孩子就会产生逆反的心理,故意封闭自我。
那么,孩子的心理需要有哪些呢?
意大利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通过不断的研究发现:一个孩子生下来就有个“精神胚胎”,儿童的成长是顺应这个精神胚胎的“自然趋向”的。如果父母给孩子需要的养分,孩子将通过自我选择建立完好的心智。
一、情感需要
在情感方面,孩子有爱与被爱的需要,孩子需要在爱的沐浴下成长。教育孩子,这是第一位的,爱是基础。当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孩子就会表现出冷漠、逆反的情绪。
刚出生的孩子就有情感的需要,他喜欢父母的抚摸和拥抱,他喜欢看父母温柔的微笑和眼神,他喜欢父母对他说:“宝宝,我爱你!”“宝宝,你是妈妈的心肝宝贝!”这种情感需要是孩子生理和心理的一种需求。
许多父母认为,在这方面,自己做得相当好,实际上,父母们只关注了给孩子爱,而且这种爱往往是溺爱,只是一味地给孩子爱,忽视了也应该向孩子索取爱。于是,孩子们学会了“理直气壮”地接受父母们的爱,根本意识不到自己也需要付出爱,反映在孩子行动上,就是自私、狂妄自大、以自我为中心。
二、独立需要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不希望永远活在父母们的保护当中,他们渴望能够独立地做一些事情,独立地决定自己的事情。
这种独立性在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和青春期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两个时期被称为孩子的“断乳期”,前者为生理断乳期,后者为心理断乳期。
年幼的孩子们总是喜欢什么东西都碰一下,尤其是一些新奇的东西;大点儿的孩子则喜欢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事情。事实上,这正是孩子顺从“精神胚胎”的自然趋向,他们不自觉地被引导着去“配合自己的行动”,从而获得对各种事物的印象。
但是,许多父母不了解孩子的这种需要,他们喜欢禁止孩子的各种探索行为,经常过多地替孩子做事情,干涉孩子的事情和决定。当孩子的自由被禁止时,孩子就会产生受挫感,产生沮丧的情绪,他自然而然会变得“不顺从”,出现对抗的行为,自然而然会变得“叛逆”。
其实,这些都表明他在向父母暗示:我不需要你们的过多保护,我不需要你们的过多干涉,我要自由!我要独立!只要父母把自由给了孩子,“不顺从”和“叛逆”就没有理由存在,它们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三、自尊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自尊的需要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需要。对于孩子来说,这种需要也存在。
孩子们都有较强的自尊心,他们希望父母尊重他们的想法,尊重他们的情感,尊重他们的隐私,等等。许多父母恰恰没有意识到孩子的自尊需要,总是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于是,父母们经常随意呵斥孩子、打骂孩子,有些甚至在公众场合打骂孩子,揭露孩子的缺点,等等,完全不顾孩子的自尊。
当孩子的自尊没有得到尊重时,他们或者产生逆反、对抗的心理,或者破罐子破摔,不顾自己的颜面苟且偷生地活着,这些都增加了亲子沟通的障碍。
四、平等需要
孩子虽小,但是,他们总希望父母能够把他们当成大人一样来看待。而许多父母总是不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往往是对孩子要求这样,对自己要求那样。比如,有些父母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自己却天天看电视、打麻将。这样孩子就会认为父母与自己是不平等的。
现在,有许多孩子会在背后这样议论父母:“我的父母总是要求我做这做那,其实这些事情他们自己都做不到。”“是呀,父母总是说话不算话,明明答应我星期天去郊游的,因为他们自己想睡懒觉而不去了。”这些都表明,在大多数的孩子心里,父母们没有做到平等这一点,于是,他们也就不相信父母的话了,沟通的障碍也就形成了。
五、成就需要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成就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孩子同样有这种需要,而且,这种需要也是孩子的最高需要。
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行为、能力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可,尤其是父母和老师的认可。这种认可和表扬,往往能够让孩子产生巨大的成就感,让他们获得极大的快乐。因此,从主观上来说,孩子们总是希望自己在家里做个优秀的孩子,处处获得父母的夸奖;在学校,他们又希望自己是个学习好、行为好、品行好的学生,能够当班干部,希望在班级活动中脱颖而出,成为人人羡慕的优秀生。
当孩子的这种成就欲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会产生失落、沮丧的情绪。
其实孩子总有孩子的理由,孩子有他们对生活的看法,这些都产生于现实环境,他们是与时俱进的。而相反,家长的想法往往是保守的、不合时宜的。好多时候,家长应该虚心向孩子学习。因为孩子接受新事物快,思想活跃。如果自己头脑不开化、无知而顽固,还对孩子横加干涉,孩子当然不会喜欢。
其次,要改变跟孩子的交流方式。小学或者初中的时候,孩子或许还能接受家长的一些说教。到高中阶段,孩子自主意识进一步增强,灌输和说教的教育方式就行不通了。不要再企图做孩子的精神导师,而是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不要只是急于了解孩子、为孩子排忧解难,而要向孩子敞开自己的心扉,让孩子了解自己包括自己的苦恼,并真诚跟孩子交流。孩子得到承认和尊重,就不会再拒绝交流,你的观念和孩子的观念就会在交流中交融碰撞,孩子就会在耳濡目染中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你的合理建议,当然家长也会在交流中从孩子那里学到好多。
虽然说“代沟”的形成有老少双方的责任,但是,作为父母要放下高姿态,主动去了解当今的社会现状对青少年的影响,了解他们关注的文化、娱乐动态等,这样双方才有话可谈、有事可商,双方得以沟通情感。这种积极的转变迟早会影响到孩子们的态度,从而把事情引导到一个更好的状态。作为父母要真正陪孩子一同成长,在其幼儿阶段要跟孩子一起读童话故事、背诵唐诗宋词、看奥特曼,分享其发现世界的快乐。在小学阶段,和孩子一起阅读传世的经典之作,探索科学的传奇和奥秘,分享探索世界的快乐。初中阶段,父母要和孩子一起追星,一起经历“少年维特的烦恼”,分享其成长的烦恼和快乐。在高中阶段,我们要和孩子一起了解互联网、美国的大学文化以及意大利的流行风尚,一起分享认识世界的快乐……
你的沟通有效吗?
法国古代有一位叫德?蒙吕克的元帅,他的儿子是一位正直的人,但严肃的元帅与儿子之间却缺乏沟通。
直到儿子不幸死于马德拉岛后,德?蒙吕克元帅才痛心地说:“我有许多遗憾,其中最令我痛心的,是我觉得从未与儿子有过内心的交流。我摆出父亲的威严,使我永远失去体会和了解儿子心意的机会,向他表示自己对他深沉的爱和对他的品德的钦佩之情。这个可怜的孩子在我脸上看到的只是皱紧的眉头,充满轻蔑的表情,始终认为我既不知道爱他也不知道正确评估他的才能。我心里对他怀着的这种异常的感情,还要留着让谁去发现呢?知道了又是欢喜又是感激的还不是他吗?而我压抑和限制自己却摆出这张假装尊严的脸。我失去了跟他交谈、对他表示爱的乐趣,他也是非常冷淡,他从我这里得到的只是严峻的态度,感到我的态度犹如一个暴君。”
说起沟通、交流,许多父母往往会认为自己做得很到位。
“我天天跟孩子说,要好好学习,将来考大学。”
“我整天跟孩子在一起,陪他做作业,给他准备书包,这不是交流吗?”
“我家孩子总是不听话,我每天都要骂他,他才会坐在书桌前学习。”
……
父母们总是习惯把自己的“教训”、“命令”、“责骂”、“呵斥”等都归于沟通。实际上,这些沟通都是消极的,长期生活在这种消极沟通模式下的孩子往往会封锁自己的心灵,对父母产生敌意,破坏亲子之间的关系。遗憾的是,许多父母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我曾经问班上的一位学生:“你和你的父母关系融洽吗?”那位学生无奈地对我说:“老师,我现在和父母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了,他们只会对我说,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而他们自己却每天打麻将,看电视,根本不关心我的感受。每天回家,我都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除了吃饭和父母在一起,其他时间基本上独处。”
我感到一阵心痛,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的孩子竟然不愿意与父母说话,这样的父母确实够失败的。而失败的原因正是父母缺乏与孩子有效的沟通。
出版家邹韬奋认为,孩子的天性是好动,尤其是五岁以内的小孩子。中国做母亲的人,有许多人不明白这种道理。于是,我们常常可以看见做娘的对她的小孩子发脾气,徒然弄得自己急得要死,对小孩子用尽气力,大声地吓骂,而小孩子还是莫名其妙。
邹韬奋说:“做娘的发了脾气,‘小把戏’哪里懂得!但是,容易发脾气的母亲哪里顾到你懂不懂!”
他还举了一个例子:“我曾经看见一位母亲涨红了脸,提高声音,对着她的不满四岁的小孩子大喊大叫!她叫的声音既高,尖锐无比,而且如发连环炮,速率又非常之快!我们在旁的成人都一时听不出她讲些什么!她那哭号着的小孩子哪里听得出她的一个字!但是,她却以为自己已施了一番‘苦口婆心’的家训,还要把那怪可怜的小孩子打一顿!我想这个小孩子只不过好像听着一阵雷响,白被打了一顿,始终莫名其妙!这是倒霉的小孩子所受的良好家庭教育!”
在一次“向爸爸妈妈进一言”的活动中,孩子们发表了许多意见,这些意见都是被父母们所忽视的,请听听来自孩子们的心声:
(1) 请不要用讥笑和讽刺来教训我,这除了使我感到自卑和伤心之外,什么也得不到。
(2) 爸爸妈妈,请别纵容我。我清楚地知道,我不能使你们有求必得,你们也不该对我有求必应,有时我的无理要求,只是试试你们罢了。
(3) 请你们别老在别人面前纠正我,如果你们单独对我讲,我会改正得更快些。
(4) 请别对我照顾得过细,保护得太多,这样我只会觉得自己老长不大,最终会变成一个大笨蛋。
(5) 请别为我的行为承担后果,我所做的应由我自己来承担,即使是痛苦的后果也一样。只有这样,我才能亲自去体验人生。
(6) 当你们把我当做“小皇帝”时,你们自然成了我的奴仆,你们又怎能要求皇帝去孝顺他的奴仆呢?
(7) 请别过分为我的毛病担心,有时我犯“病”,只是为了引起你们的注意罢了。因此,别把我丢在一边不管。
(8) 请别老是在耳边唠叨个不停,不然我会装聋作哑的。
(9) 当我向你们提出问题时,请别嘲笑我的幼稚,更不要不理睬我,否则我会转而去问别人,同样不去理睬你们的意见。
(10) 请千万别向我暗示你们都是永不犯错误的完美无缺的人,否则,一旦我发现了真相,我会受不了的。
(11) 我不喜欢您为我护短,因为我明白,护短只能越护越短,最后失去自我。
(12) 爸爸妈妈与其苦苦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还不如扎扎实实地教我们学会做人。
这些都是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呼唤,但是,许多父母并不知道孩子的这些想法。当你看到这些意见时,你可能会吃惊,你可能会找到自己的影子,你可能会意识到自己与孩子之间存在着代沟。
有专家指出:“大人和孩子的代沟是由一系列误解,导致双方对同一事物的相反理解后造成的。长期对不同的事物产生误解,最后造成代沟,归根到底是缺乏有效沟通造成的。”
最近,上海市南洋中学对亲子语言沟通方式展开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约96%的父母喜欢用“不要”、“不许”等语句来指使孩子的行为;91%的家长“当孩子犯错误时常常唠叨、指责”。
许多父母都会抱怨:“孩子小时候总是黏着我说个不停,现在跟我们的话越来越少了,有时候,我想跟他说几句,他总是不一会儿就进自己的房间,并把门关起来,他与我们之间的关系似乎隔着一道门。”
教育专家指出,父母们喜欢抱怨孩子长大了,不愿和自己交流,实际上,亲子之间缺乏交流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母们没有掌握与孩子交流的艺术。
日本教育家池田大作说过,在家庭中,一个和谐的亲子沟通氛围至关重要。它简直就是孩子性格和品格生长的土壤。可见,积极的亲子沟通不仅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对话、教育孩子的途径,而且是孩子良好人格塑造的途径。在抱怨与孩子之间缺乏沟通的时候,父母们应该认真地想想是否自己的教育方式出现了问题。
开拓孩子的生活范围
值得家长注意的一点是不能过分的溺爱孩子,这样只会缩小孩子的生活半径。这样的孩子心理素质必然很差,承受能力被大大的弱化,无法承受更多的压力,承担更多的责任。
单一的环境缺少很多的体验,造成太多的人生空白。心理学上提倡“共情”,只有处于同样的情况境遇下才能感同身受。很多沟通都必须有过相应的体验,才能够理解,才会有效果,只讲道理孩子是很难听进去。
创造多元化的沟通渠道
家长不能仅仅立足于语言的沟通,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孩子比较喜欢音乐,那就采取音乐的方式,要循循善诱。心理学上有“对立违抗”的说法,就是孩子首先会将攻击面设定为他最亲近的人。家长需要认真思考一下,作为一种符号的出现,是否有些东西是不能为孩子接受的。家长的语言符号用多了,往往容易引起逆反心理。而多种新颖的沟通方式,比如生日蛋糕,可以插一面小旗子,写着“孩子我爱你”,容易增加情趣。常规的沟通方式往往引不起孩子的兴趣和能动性。
充分认识人格类型
作为家长既要认识到自己的人格类型,也要充分理解孩子的人格类型。比如有的孩子内向,有的孩子比较外向,这些都是孩子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很难更改。因为他就是这样一种类型。人格类型大体可以分为四类:驱动型人格,这样的人有思想,有主意,比较适合做领导;分析型人格,像陈景润一样的比较扎实,能够坐下来认真研究事物的人;表现型人格,自身有一些优势,善于利用各种机会来展示自己;亲切型人格,以自己的品质取胜,但不懂的要求别人,培养孩子的时候也往往不会要求孩子,所以有这样人格的孩子比较容易出问题。但是所有的这些同样离不开人的成长环境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读书的好习惯,从中获得熏陶。
抓住人生关键期
人一生是有几个关键期的,孩子一般2岁学语言效果很好,3-4岁是树立权威的关键期,如果在关键期内不能充分的把握,那过后对于孩子的培养就会费更多的心思和精力。家长在相应的关键期内应注意强化孩子相应的能力,这种强化应该通过鼓励的形式,培养孩子的自觉意识。
家长生活的情趣化示范
家长首先自己需要活得比较有模范性,孩子希望自己的家长生活的非常有品位,不是落伍的。他们那对外来的物质、精神的影响特别敏感。家长自己表现的有追求,有品位,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自己的孩子。把自己的生活设计好,比如穿很好的衣服去听音乐会,告诉孩子只有到自己的年龄这样的生活条件才能接触到高雅的东西,给孩子形成一种心理的触动。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