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有些问题是学生不善于合作,不知道怎样合作造成的,尤其是初中学生,更缺乏从事合作学习所必需的有效技能,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总体而言,主要应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能力。
一、认识小组合作的重要性。由于个体的差异,在课堂上有些学生不愿意合作学习,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也有学生不愿与他人交往。教师要使学生明白:一个苹果换一个苹果还是一个苹果,一个思想换另一个思想,得到两种思想。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要让学生体会到“我需要与别人合作” “别人需要与我合作”,这样才能做更多的事。合作学习中要学会质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指导,让学生学会从知识的探索与对比中提出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更为主动,更为深刻。
二、充分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目的是让学生的大脑和手都动起来,弥补老师无非应对众多存在差异学生的不足,促进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愿望和积极参与的意识,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合作交流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没有独立思考的合作讨论看似热闹,实质往往流于形式:学生没有思考,哪有见解来讨论?何谈思路的碰撞,更何况,这种即时交流,往往只是几个思维比较敏捷的学生肤浅的说上几句,大多同学则是思维还未及启动,自然地充当起了听众、附和者的角色。因而我认为,在合作学习的同时,不能忘了给学生默读静思的时空---让学生默读中思考,动笔圈圈画画写写,让思考参与到读书过程中。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全体。待在学生默读静思中清理了思路,组织了言语,有了自己的想后和同伴探究、交流、讨论,这样才能形成符号实际的有效的合作学习,才能促使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得到提升。当然,合作学习中提出的问题内容含量不宜过小,如果单个人力量就能解决的问题,就没有大家合作的必要;内容难度要大众化,过难容易冷场,或者导致只有少数人的真正参与,效果不好,过易会使学生无须作深入的思考,缺少思维价值的合作,没有什么意义。
三、有效进行方法指导,增强合作能力的培养。
我们面对的是未成年的学生,学习行为需要监护、引导和规范。。
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这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小组互相推辞,谁也不发言;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者干别的事。这是我们现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要避免出现这种现象,教师首先要指导小组成员合理分工,明确职责。首先是小组长的重要性,小组长应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如有时需要记录员,有时需要资料员,通常都需要汇报员,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要承担一些责任,既要积极完成自己的任务,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同时教师要确立一套合作学习常规:一、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二、积极参与,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但发言要按一定次序进行;三、尊重他人,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时候不插话,有不同意见等他人说完再说。因此,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富有成效,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制定选择小组活动规则,探索小组学习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因此,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方法指导,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引导学生认真进行讨论和学习。在教学中,不仅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合作学习的机会,更应该积极促进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的训练,使他们在这个大课堂中,更多地体验互相帮助、共享成果的快乐。切实让我们的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学会生存。
|